首頁> 創藝快訊
與時空的一場對話‧2012.8.25-11.11
地點: 數位藝術方舟

展期:2012.08.25-2012.11.11
--------------------------------------------------------------------------------


策展人:羅禾淋|林旺廷|吳尚霖|陳依純

   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詮釋,仰賴著時間與空間的向度。空間定位了方位,而時間看似無所不在,卻有一個恆定的方向-從過去到未來。生命追隨著光的腳步而生生不息,生命也是光「用空氣編織而成的」,十九世紀的生理學家莫勒席特(Jacob Molechit)如此闡述了光合作用。作為建構世界的要素之一,光的時間軸令事物產生了秩序,也令空間可供辨識,不致混沌黑暗。在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廣義相對論》問世一百年後,我們尚無法達到時間旅行的境界,然而藉由光學與儲存的原理,利用捕捉影格的攝影機,卻能讓某時某地的事物可以被紀錄並再現為照片。照片證明了某個東西「曾在那裡」,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便以「此曾在」這個詞來描述攝影的對象物曾經在場,但卻已然消逝的性質。

回顧繪畫的歷史,人類試著描繪當下(已逝去的)景象的舉動,是為了將風景轉變為一個得以保存的實體,以彌補記憶的有限。紀錄的欲望從另一種角度觀之,即是與時間對抗。而在數位時代,景像的載體從畫布上顏料的堆疊,或是相紙上化學元素的變化,被轉譯(transcode)為數位的訊號並儲存,並再以光的形式被投射出來,成為我們日常中可見的螢幕(Screen)。螢幕以其自身發出的光作為影像的載體,替代了印刷紙本,產生了可傳播的內容。隨著數位相機輕便化以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人開始拍攝影像並上傳網路分享。因而,日常生活的風景被複製或是再製之後,經過編碼(Encoding)或是解碼(Transcoding),成為了可供重複使用、觀看的影像片段。

影像一方面呈現了一種綿延不斷的時間景觀,另方面也反轉時空的線性敘事,將過去的事物又召喚回來。經由創作者擷取、轉譯並再現日常所產生的光景,讓儲存性的過去可以與當下不斷的對話,也讓各個不同的時空敘事可以交會並再製出新的意義。

本展「與時空的一場對話」,探討的除了是影像的儲存及再現的問題之外,我們也邀請藝術家針對數位藝術方舟這個空間進行作品意義的再建構。集結國內外關注與時空對話等議題的創作者,與數位方舟產生異時異地的再連結。 



連絡方式: 展覽組 陳冠帆 04-23723552#708


摘錄自國立台灣美術館活動網頁
回到上頁列表